close
嬰兒腦部發展與長大後的心理素質有緊密關聯
而且,個人性格的養成,也要取決於各種錯綜複雜的神祕交互作用,
與文化、家庭、基因、自由意志和命運都脫不了關係。
不過,對我來說,新世代神經學家提出的理論中,
最了不起的就是發現嬰幼兒腦部的發展,與長大後的心理狀態有緊密關聯。
在複雜而可貴的人類特質裡,即我們所謂的「品格」底下,
潛藏的便是這些科學家的發現:
人體內某些特定的化學激素交互作用後,會對嬰幼兒的腦部與身體產生影響。
對孩子付出愛與關懷,是未來成功的重要環節
要「製造」出一個勇敢、富有好奇心、友善又睿智的成人,
必須從他在嬰幼兒時期開始讓他的下視丘- 腦垂腺-腎上腺軸正常運作。
但要怎麼讓他的HPA 軸正常運作呢?
但要怎麼讓他的HPA 軸正常運作呢?
首先,盡量避免孩子受到嚴重打擊與長期壓力。
接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享有相當親密的親子關係,細心呵護他。
你和你的另一半中至少要有一位,理想狀態是兩位,
要對孩子付出滿滿的愛與關懷。這或許不是成功祕訣的全貌,卻是至關重大的環節。
不做直升機父母,學做老鼠媽媽
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要怎麼學鼠媽媽, 當一位用心舔舐、梳整小孩毛髮的人類父母。
後來領悟到,鼠媽媽的百般照顧,和「直升機父母」是截然不同:
他們不會一直盤旋在孩子的身邊,過度焦慮又過度呵護;也
不會無時無刻都在幫孩子做這個,做那個。
他們這種舔舐、呵護孩子的動作,
只有在特定情況才會出現—也就是孩子抵擋不了壓力的時候。
鼠媽媽的這種反覆舔舐、梳整小鼠毛髮的動作,
鼠媽媽的這種反覆舔舐、梳整小鼠毛髮的動作,
彷彿是家長想教導孩子一項珍貴的技能:如何調節壓力,讓情緒回穩。
對人類的嬰幼兒而言,就是如何在大發脾氣或大受驚嚇後,冷靜下來的能力,
說得更清楚一點:只是費心安撫他、擁抱他、和他說話、鼓勵他。
認為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於他的未來一定大有幫助,
而且會比其他教養方法有效,不管是他的品格,還是未來的幸福、成就,都能有豐碩的成果。
讓孩子跌倒,靠自己力量站起來
他也需要管教、規矩、限制,需要有人制止他。
不過更關鍵的,是他需要兒童可承受的困境,他需要跌倒一次,
而且要靠自身力量站起來,不必別人扶他。
我們可以很自然的給孩子擁抱與安撫,但是讓孩子跌倒可不容易。
我們可以很自然的給孩子擁抱與安撫,但是讓孩子跌倒可不容易。
不過我也心知肚明,現在只是個開端,未來還有長久的試煉。
我們會跟其他父母一樣面臨相同的掙扎,我們想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
想保護他不受任何傷害,卻又深知若真心期盼孩子成功,
做父母的就得先讓他失敗; 或者,更精確地說,我們必須幫助他學習面對失敗。
教導孩子從挫折中成長
所以不是防止失敗,而是教導他們從挫敗中成長,
讓孩子學著睜大眼睛看待眼前這道深淵,抬頭挺胸面對自己捅出的簍子。
如果他們能成功跨越眼前的這個障礙,下一次就能處理得更完善。
過度保護會使孩子缺乏解決困境的能力
結果就是孩子缺乏解決困境的能力,更別說從中獲取教訓。
傳統上追求精英的教育精神似乎出了差池,很會考試的年輕人畢業了,
拿著漂亮的文憑,昂首踏出名校校園,
但實際上卻沒有什麼技能來幫助他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闖出一片天。
頂尖大學越來越少培養出頂尖企業家、引領風潮的標竿人物、藝術家;
老實說,頂尖大學好像沒培養出什麼人才,只有培養出投資銀行家和管理顧問。
全站熱搜